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新建沥青路面结构层厚度计算.pdf
资源内容介绍
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采用“小楷道路路面结构计算系统”的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计算模块自动生成的路面结构计算书。“小楷道路路面结构计算系统”,简称“小楷道路”,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国产路面结构计算软件。系统分为4个主模块:(1)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计算系统、(2)公路水泥路面结构计算系统、(3)城镇水泥路面结构计算系统、(4)辅助计算工具系统。作为路面结构分析计算的重要工具,严格执行现行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设计与施工规范及相关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为道路工程师在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相关研究方面提供了一套流程规范、使用方便、结果可靠的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的新方案。计算分析结果采用txt与Word版文档输出方式,为成果的运用创造了便利。系统为C/S架构的云平台计算应用软件。系统采用卡片式界面及分步式计算流程,与现行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设计计算方法与步骤相一致。针对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不同力学模型进行结构数值分析,计算流程清晰明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规范性满足工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的要求。系统设置了默认计算案例,并提供各种类型不同结构的计算案例供使用参考。预览图1

预览图2

预览图3

用户评论 (0)
发表评论
相关资源
“LLM4DyG: Can large language models solve problems on dynamicgraphs?,”
内容概要:本文首次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名为LLM4DyG的基准,用于评估大语言模型(LLMs)在动态图上理解和处理时空信息的能力。该基准包含九个专门设计的任务,涵盖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交互维度,如时间链接、时序路径和动态三元闭包等。研究通过多种数据生成器、图统计特征、提示技术及不同LLMs进行广泛实验,发现LLMs具备初步的时空理解能力,但性能随图规模和密度增加而下降,且对时间跨度不敏感。为此,作者提出一种解耦时空思维(DST2)的提示方法,引导模型先处理时间再处理结构信息,显著提升了多数任务的表现。; 适合人群:从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或图神经网络研究的研究人员,尤其是关注大语言模型在复杂结构数据上应用的学者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评估大语言模型在动态图上的时空推理能力;②探索提示工程对复杂时空任务的影响;③为动态图学习与大模型结合提供实验基础与方法参考;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论文中的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重点关注DST2提示方法的设计思路及其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同时可复现部分实验以深入理解模型在动态图任务中的行为特性。
“Talk like a graph: Encoding graphs for large languagemodels,”
内容概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如何将图结构数据编码为文本形式,以供大型语言模型(LLM)进行图推理任务。作者提出并评估了多种图编码方法、提示工程技术以及图结构类型对LLM性能的影响,发现编码方式、任务类型和图结构本身均显著影响模型表现。研究引入了GraphQA基准,涵盖边存在性、节点度、连通节点、环检测等基本图任务,并通过大量实验揭示了不同编码策略的优劣,例如“incident”编码在多数任务中表现更优,而特定语义命名(如政治人物、影视角色)在某些任务中更具优势。实验还表明,模型容量、提示方法(如零样本、少样本、思维链)以及图的生成结构(如路径图、完全图)均对推理效果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图编码可使LLM在图推理任务上的性能提升4.8%至61.8%。;适合人群:从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神经网络或大模型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具备一定机器学习和图论基础的研究者。;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研究如何将图结构信息有效融入大语言模型进行推理;②探索不同图编码策略对LLM性能的影响;③利用GraphQA基准评估大模型的图推理能力;④为构建知识图谱与大模型融合系统提供编码设计指导。;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文中的实验设计与结果表格深入理解不同编码方法的适用场景,重点关注图结构、编码函数与提示策略的交互影响。读者可基于GraphQA基准复现实验,进一步探索适用于特定应用场景的最优编码方案。
LTM4644 Datasheet ;LTM4644中文数据手册
内容概要:LTM4644是一款四通道DC/DC μModule稳压器,每个通道可提供4A电流,支持4V至14V宽输入电压范围和0.6V至5.5V可调输出电压。该器件集成了开关控制器、功率MOSFET、电感及支持组件,具备高效率、电流模式控制、快速瞬态响应、并联扩展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跟踪、温度检测、外部频率同步以及过压、过流、过热保护等功能。其9mm × 15mm × 5.01mm BGA封装适用于FPGA、DSP和ASIC等多轨负载点应用。文档详细说明了电气特性、引脚功能、工作原理、应用信息(如并联操作、软启动、输出跟踪、热设计)及PCB布局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电源设计的电子工程师、硬件研发人员,特别是需要高集成度、多通道电源解决方案的设计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FPGA、DSP、ASIC等复杂芯片的多路供电系统设计;②实现高可靠性、高效率的负载点(POL)电源方案;③需要并联扩展电流、精确输出跟踪、温度监控和频率同步功能的应用场景;④优化热设计以满足不同散热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阅读建议:此文档技术性强,建议结合典型应用电路图、性能曲线和PCB布局示例进行深入理解,重点关注电气参数、热降额曲线和并联设计方法,并在实际设计中参考推荐的外部元件选型与布局规范。
FOC基础:SVPWM原理及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SVPW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实现。文章详细说明了SVPWM的合成原理——通过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组合基本电压矢量,使平均值等效于给定电压矢量,从而实现高效、低谐波的输出。同时介绍了SVPWM的两种实现方式:基于软件模式的七段式合成与基于硬件模式的五段式合成,比较了二者在谐波性能、开关损耗和实现复杂度方面的差异。此外,还概述了SVPWM算法的关键步骤,包括扇区判断、作用时间计算和切换点确定。; 适合人群:具备电力电子、电机控制基础,从事嵌入式开发或电力变换系统设计的工程师,以及自动化、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SVPWM在电机驱动中的应用原理;②掌握七段式与五段式合成算法的区别及适用场景;③为基于MCU、DSP或FPGA的SVPWM控制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重点关注矢量合成逻辑与算法实现路径差异,可通过仿真或实验平台验证不同合成方式的波形质量与效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