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基于双MCU架构的特斯拉Model3车身控制器拆解分析苏州中飞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付宗辉先生原创,欢迎下载转发
资源内容介绍
内容概要:本文是对特斯拉Model 3车身控制模块(BCM)的详细拆解分析报告,重点介绍了BCM的功能、物理结构、PCB设计、关键芯片及其功能分区。BCM负责控制车辆的车身功能,如车门、车窗、座椅、雨刷、空调等,通过继电器、高边/低边开关及通信接口实现对各部件的电力分配与信号协调。拆解显示该模块采用双MCU架构,主控芯片为ST和英飞凌等品牌,配合多种电源管理、电机驱动和通信芯片,实现多路电源输出与CAN/LIN数据通信。整体设计强调成本控制,未使用定制芯片,外壳为普通ABS塑料,防护等级较低,但功能高度集成。; 适合人群:汽车电子工程师、硬件开发人员、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员及对汽车控制系统感兴趣的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深入了解特斯拉Model 3 BCM的硬件架构与电路设计原理;②学习车载控制器的电源管理、电机驱动、通信协议(CAN/LIN)实现方式;③为同类产品的逆向工程、故障诊断或自主研发提供参考; 阅读建议:此报告适合结合实物图与芯片手册进行深入研读,重点关注各功能区布局、功率流与数据流路径,并可延伸至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理解与分析。用户评论 (0)
发表评论
相关资源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混合动力电机控制器技术演进:二十年发展史与七合一高集成度未来布局苏州中飞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付宗辉先生原创,欢迎下载转发
内容概要:本文系统回顾了比亚迪混合动力电机控制器20年的发展历程,从2003年启动研发到2024年推出七合一双电机控制器,全面梳理了整车与控制器的技术演进路径。通过对F3DM至秦L等代表性车型控制器的结构、电子元器件、功率密度、集成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其在功率密度提升、轻量化、高集成化(如二合一、七合一)、国产化替代及成本控制方面的持续创新。同时,文章阐述了比亚迪在平台化设计、产品继承性、供应链安全和成本优化方面的开发策略,并对未来控制器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包括更高集成度、通用化平台、新工艺应用及核心芯片自研等方向。;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电机控制器研发的工程师,以及关注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具备一定电气、电子或车辆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深入了解比亚迪混合动力控制器的技术迭代逻辑与工程实现路径;②学习高集成度电控系统的结构设计、热管理、电子架构与国产化方案;③借鉴其平台化、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策略,应用于自身产品开发与战略规划;④把握未来电控技术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关键技术。; 阅读建议:此资源以详实的数据和实物拆解为基础,建议结合图表与参数表格深入分析各代产品的技术变迁,重点关注集成度演进、关键芯片选型变化及结构工艺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技术选择背后的成本、性能与可靠性权衡。
文章对长安第三代电驱系统EDS2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拆解分析 苏州中飞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付宗辉先生原创,欢迎下载转发
内容概要:本文对长安第三代电驱系统EDS2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拆解分析。EDS2为七合一电驱系统,集成电机、电控(含MCU、OBC、DCDC等)、减速器,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平均效率超90%)、适配200V-800V电压平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深蓝SL03/SL07/S7、启源等车型。拆解显示其电控系统由主控板、功率模块(含IGBT、预驱动板、DCLink电容)和EMC模块构成,主控芯片采用恩智浦SP5744PFK1AMLQ9R双核MCU,功率器件使用斯达半导体IGBT模块,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高。整体结构采用铝合金压铸外壳与单层橡胶圈密封,便于拆装但存在长期耐久性隐患。; 适合人群: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人员、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高校科研人员及对电驱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当前主流车企电驱系统的技术路线与集成方案;②学习电控系统硬件架构、关键芯片选型与功能布局;③掌握IGBT驱动、电源管理、EMC设计等核心技术实现方式;④评估国产化器件在高端电驱中的应用水平。; 阅读建议:此报告侧重实物拆解与硬件分析,建议结合电路原理图与实际工程设计背景进行深入研读,重点关注主控与功率模块的数据流、功率流路径,以及国产器件替代现状。
UE capability -BWP 技术.pdf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5G NR中的BWP(BandWidth Part)技术,详细解释了BWP的基本概念及其在UE能力中的相关参数。BWP是载波带宽内连续的物理资源块集合,每个小区最多可配置4个下行和上行BWP,但同一时间仅能激活一个。文章重点解析了bwp-SameNumerology(支持相同numerology下的BWP切换)、bwp-DiffNumerology(支持不同numerology下的BWP自适应)、bwp-SwitchingDelay(激活BWP切换时延类型)以及bwp-WithoutRestriction(无带宽限制的BWP操作)等关键UE能力字段的含义与协议依据,并指出这些信息可在NR UE能力报告中查看。此外,还提到了MTK平台对BWP功能的控制方式。; 适合人群:从事5G终端开发、网络优化或协议栈开发的工程师,尤其是熟悉MTK/QCOM平台的modem开发人员;具备一定无线通信背景的研发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BWP在5G系统中的作用及UE能力配置;②分析UE是否支持多BWP自适应、跨numerology切换及切换时延类型;③结合实际日志判断UE的BWP功能支持情况,辅助调试与开发。; 阅读建议:此文档适合作为5G UE能力分析的参考材料,建议结合3GPP协议(如TS 38.306、TS 38.133)和实际UE capability日志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关注各BWP能力字段的实际应用场景与平台实现差异。
Detection of vital signs based on millimeter wave radar.pdf
毫米波雷达在生物特征检测方面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健康监测领域。传统健康监测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它们在非接触式和非侵入性监测方面具有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调制连续波(FMCW)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生物特征监测方法,命名为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系统(MRVS),以增强便利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信号处理、分解和重建。使用毫米波雷达检测胸部运动,提取呼吸和心跳信号。然后,结合信号叠加和相位差技术有效地消除了静态杂波和呼吸谐波干扰,增强了信号。接下来,使用离散小波变换(DWT)进一步抑制杂波和噪声,进行信号分解。重建模块采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AKF)结合平方根归一化进行准确的心率估计。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不同距离、角度和姿态下实现了低于7%的估计误差率,显示了高准确性和鲁棒性,为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健康关注的增加,监测人类生命体征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一个紧迫问题。传统健康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可穿戴设备,如呼吸带和心电传感器。虽然这些方法提供了相对准确的结果,但它们在非接触式和非侵入性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近年来,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现有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利用计算机视觉、声学信号和射频(RF)信号。在这些技术中,毫米波雷达技术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穿透衣物甚至薄的非导电材料,因此它能够实现非接触式的监测,同时保持了极高的精确度。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分离出呼吸和心跳信号,并且有效消除环境因素和运动带来的干扰。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系统(MRVS)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包括信号叠加、相位差技术、离散小波变换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毫米波雷达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估计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和心率。在不同的监测距离、角度和姿态下,MRVS都展现了稳定的性能,误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医院、养老院、健身房、家庭监测以及智能穿戴设备中。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期间,这种无需接触的监测技术对于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具有极大的优势。此外,它还可以用于交通执法、公共安全监控等领域,对于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都有重要的意义。毫米波雷达监测方法的提出,不仅提高了生命体征监测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展示了科研人员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它证明了毫米波雷达技术在现代医疗监测中的实用价值,为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有望在未来的健康监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